
艾克敏博士评价说:“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拥有最优秀的英译汉专家之一,我很高兴这个协会能够代理这本书的中文版。”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创建于2009年8月,地址设在美国波士顿市。该协会秉承基督教保守信仰教义,旨在继承并发展普世基督教理学: 哲学 + 神学 + 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科学、人文、艺术,等),影响中国的学术界、教会和社会。
----------------------------------------------------------------------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11月24日 首发)
今天(2012-11-23),荷兰日报(www.nd.nl)刊登了题为《民族主义是中国教会最大的危险》报道。通过采访《警惕中国教会里的爱国主义异端》的作者小光,介绍了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于2009年的旨在影响中国学术界、教会和社会的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探讨了为什么在中国境内的教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作者却发出这样强烈的忠告声音。
该著作通过对比中国教会的现状与二战时期德国教会历史性问题,发现了两者惊人的类似:狭隘和狂热的爱国主义已经取代了爱上帝和爱邻舍的命令。教会在中国之所以陷入这种危险的思想,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的长期洗脑教育和宣传,不论是在教内的“爱国爱教”还是教外的“我们中国人”等狭隘的大汉民族主义的系统性舆论。
今年中国各地的“抗日爱国”游行中出现的大量暴力事件,包括大学教授对不同意见的老人扇耳光,引起国人震惊。作为基督徒,在“爱国”主义的洪流中应当何去何从?下面的这篇2011年6月在博讯首发的论文,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和教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论点清晰,论据确凿,论证精辟,值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们一读。
网上中文版的链接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news.boxun.com/news/gb/china/2012/11/201211240906.shtml#.ULFeHoZt6T6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CCAA) 2012年10月30日
(波士顿—2012. 10. 30) 英文畅销书之一《耶稣在北京》的作者大卫·艾克敏博士,指定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翻译并出版这部著作的中文版。这是该著作的第一次中文版授权。
中理会(CCAA)已经于上周与维真瑞出版社(Regnery Publishing)签署合同,将于2013年10月在《耶稣在北京:基督教正如何更新中国并改变世界力量格局》英文版发行10周年之际,在美国波士顿市出版发行中文版。英文版的《耶稣在北京》曾在2006年更新修订。目前,这本著作已经翻译成瑞典文、韩文和越南文。
作者大卫·艾克敏博士(David Aikman图),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曾经担任《时代》周刊驻北京和耶路撒冷分社的社长。他的著作《耶稣在北京》于2003年出版,从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角度,采用类似于报告文学的手法,记录了中国教会自1949年以来的发展,尤其是家庭教会的迅猛成长。书中资料详实,考据调查专业,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让人们首次了解到教会在中国的壮大规模和社会影响,并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和神学院的必读教材。
艾克敏博士评价说:“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拥有最优秀的英译汉专家之一,我很高兴这个协会能够代理这本书的中文版。”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10月15日
《景教探索与红学研究》 前言 国学新视野 / 李民举国学研究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迄今已逾百年。期间名人辈出,先贤后学,纷至沓来,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中华文明的轨迹,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文化比较单一,国学研究的根基在经学。从魏晋开始,中华文明处在一个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中,来自西方世界的佛教、摩尼教、景教等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儒家文明,自身又蜕变为新的因素融入了华夏文明。为了搞清楚魏晋以来中华文明演进机制,陈寅恪先生以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事求是地说,百年国学,就是沿着陈寅恪开辟的道路走过来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近代国学出现之前,传统的学问是恪守家法的宋明理学,混杂一些阴阳堪舆之类的迷信,构成了中古时代华夏文明的特色。一百多年前,国门大开,新思想不断涌入,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的出现,这门学科就是国学。从其来源而言,国学的本质是西学,只不过研究对象是远东文明罢了。西方的学术理论和方法深刻地影响到了陈先生的国学研究。西学的根基是神学,陈先生的学问虽然非常广博,但是从来对神学没有有什么涉猎。其他为当代国学奠定根基的大师们,和陈先生一样,对神学研究缺乏兴趣,例如王国维、傅斯年等人。这就造成了国学研究的先天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选题方向的迷失。为学术而学术,令人惋惜。国学和神学的分离,不外有两个原因。第一:对神学的误解,把神学当成迷信和糟粕。请问:假如神学仅仅是迷信或者说是糟粕,它何以成为西学的根基?神学不是迷信,是一整套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第二,因为他们被预设的前提困住了:不了解神学。所以不可能将神学引入国学研究中。国学研究始终停留在一个考据事实的层次,就好象无头苍蝇一样在故纸堆中乱飞一气。国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尴尬,社会对国学的期许和国学本身取得的成就差距太大。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该著作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第五章、教会将要在中国复兴和得胜
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上帝却能。”(路加福音18:27)
教会在一代人当中就可以衰落,正如在一代人当中就能够复兴甚至得胜。[1] 如今中国教会正在步入约书亚的时代,因此作为老、中年的教会领袖们,要从天国利益的角度出发,尽快将教会的领导职责交接给青年一代,或者说是第三代的教会领袖们,[2]就象当年摩西那样。这是合时而合宜的,必将加快教会复兴和得胜的步伐。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该著作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第四章、中国教会需要革新的体制
如今,中国教会已经普遍意识到并大规模开展了神学思想的建立和培训,但是与此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教会体制的问题。因此迄今为止,神学思想主要是来自海外,前往中国宣教的人们,直接将海外的主要是西方传统的教会体制模式带进来。此外,中国本土的老一代基督徒,也直接采用1949年之前进入中国的西方教会体制模式。人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教会体制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上帝是否支持中国教会采用这种体制模式?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探讨学习《圣经》中的教会观,并借鉴世界教会和中国教会的历史进行分析总结。
一、正确的教会观
1、上帝之国(天国)的观念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该著作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第三章、中国教会需要神学建设和发展
中国教会需要神学水平的提高,这已经是众信徒和教会的共识。在过去的十年里,本土教会和海外教会在中国基督徒当中展开了大规模的持续性神学培训。但是总体看来,这些神学培训常常是带领信徒在大量的书本理论中艰难跋涉,并且在门派的神学思想潮流冲击中不置可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理不清头绪,信仰生命反而失去了单纯。许多信徒发现,一些神学思想对教会和信仰没有什么直接的造就,纯属理论的空谈。还有的人认为,神学不实用,注重灵命的培养就可以了,只读灵修方面的书籍就够了。此外,由于教会牧者正统神学理论的功底普遍薄弱,在许多地区的正统教会,甚至敌不过极端、异端和邪教的理论。总之,这种神学培训的局面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神学属于信仰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何西阿书》4:6说:“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上帝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探讨澄清一些问题。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该著作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第二章、建立正确的教会历史观
《马太福音》28:18-20中说:“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根据这段“大使命”的经文,以及耶稣在其它不同场合多次对“大使命”的说明和强调可知,[1] 耶稣交给我们一个中心使命:宣教。具体来讲,就是进行门徒培训。其中,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两项具体工作是:一、传福音领人归向耶稣基督并施洗;二、教导门徒遵守耶稣基督的真理。换而言之,上帝所关心的是门徒培训式的宣教,具体到操作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传福音的工作和基督徒属灵生命的培养。其中,传福音的工作关系到上帝整体计划的实现,而基督徒的属灵生命则直接影响到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基督徒属灵的生命主要是受到神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该著作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第一章、建立正确的属灵历史观
本章所要探讨的主题,是怎样建立基督徒的正确历史观。也就是说,我们怎样尽量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和理解历史。简而言之,我们称之为“属灵的历史观”。
一、属灵的历史框架
在探讨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这一令人肃然起敬的课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清晰而完整的世界教会历史框架。这个历史框架的建立,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要试图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教会的历史,从而构建属灵的视角框架,然后再将基本的神学理论嵌入这个框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更高的层次来定位中国教会的历史,以及探讨中国教会的未来方向。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 www.ccaa2009.com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小光
作者简介:中国家庭教会学者,现在美国攻读神学博士专业。作者早年曾误入气功的属灵歧途,后接受福音悔改受洗成为基督徒,并积极参与家庭教会的事工。其著作《冲破灵界的黑暗:认识特殊的宗教——气功》1998年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1999年在台湾出版,成为畅销书,再版多次。电子邮件:hsiaoguang@gmail.com
(该著作《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于2007年春在北京由家庭教会出版;2009年由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在美国波士顿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在属灵的人类历史观和世界教会历史观的宏观框架下,对教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三大策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