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www.ccaa2009.com) 2013年07月19日
中国基督徒的心理更新
——聪明人一生的果效
作者:单传航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大致完成了三个阶段:1980年代的福音传播——个人得救阶段;1990年代的教会发展阶段;2000年后的神学培训阶段。目前,急需要进入第四个阶段——信仰的深化阶段。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于,教会要大加引导鼓励,同时基督徒要高度重视,有意识将神性的信仰用人性的方式活出来,结出属灵的多种果实,作光作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基督徒个人高度重视将信仰真理应用于生活,将内在的美好生命活出来。这种有意识地藉着耶稣基督的真理和圣灵而进行的自我更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并且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要超过目前已经相当重视的神学培训方面。
我将基督徒信仰的成长导致生命不断更新并趋于成熟的过程,大致分为理性、灵性、实践和心理四个阶段。理性接受信仰,灵性获得新生命,实践信仰获得大量的见证,这三部分都是中国基督徒基本上所具备的,也是备受热情重视的。但是,最后一步,心理的更新,却一直被普遍忽视和严重滞后。心理更新,是基督徒生命更新成长的最深度领域,因此也是基督徒的生命成熟与否的决定性标志。基督徒需要通过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心理,来认识自我,这样才能意识到心理更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一种单纯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可以视为是头脑和心理斗争的过程,并且最终是由心理决定的。《圣经·箴言》4:23教导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基督徒要反省和抛弃传统的信仰、文化和教育所塑造的心理模式,不论是来自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并努力学习和培养《圣经》所教导我们当有的心理模式。这是当前中国的基督徒将信仰真理融入生活、有意识的自我更新、作光作盐的关键一环。
自1960年代,心理科学也认识到了这种通过认识自我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由内向外”改变自己的重要性和惊人的效果。有所不同的是,心理科学是基于无神论哲学,主张通过自我心理调控来实现心理改变,而基督教神学则提倡通过信仰和悔改来更新心理。
参考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将心理模式简单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心理人格和心理行为。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反省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心理模式,并提倡通过基督教信仰真理、伦理和圣灵的工作,来建立与基督徒生命配套的心理模式。
我个人成为基督徒后,靠着主耶稣基督的恩典,花了许多年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理模式,然后就开始致力于改变和更新心理,过程缓慢而漫长,但总是不断受益良多。我还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真正的我,其实就是我的心理。
一、心理人格的更新
心理人格,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内涵。人的心理可能是与灵魂直接联系的,因此“心灵”一词是相当精确的表达。心理到底是什么?面对心理的复杂性和无神论哲学的影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逐渐倾向于将心理学搬迁到大脑科学中来探讨。这种研究方向会有贡献性的发现,但也会忽略重要的问题和角度。《圣经》中大量谈到人的心理及其重要性,并给予了足够清楚的说明和指导。
受到希腊哲学影响的西方文化,过去基本认为心脏与大脑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近代西方医学已经证明了心脏也能够分泌荷尔蒙,这就意味着心脏能够产生(至少是影响)感情和情绪——即影响心理,情感并非是由大脑完全垄断。最近几年,西方医学界又发现了心脏分泌的荷尔蒙有强大的抗癌作用,也从侧面佐证了“心理作用”确实能够治病(属于神经心理免疫学的范畴)。这些发现,证实了心脏与心理、心脏与大脑之间,以及大脑活动、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彼此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奇妙的。一位“行为科学”领域里的科学家朋友杰瑞告诉我:心脏激素是近年来的新观点。他认为心脏激素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心脏激素对人的愉悦和快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超乎所有的其它影响因素;即产生《圣经》里所说的那种“喜乐”。《圣经·箴言》17:22说明:“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需要注意的,心理人格也直接影响着外在人格;性格或性情可以视为是心理人格的延伸部分,但并非本文探讨的对象。
1、 中国人传统心理人格的主要缺点:胆怯和虚谎
中国人的心理人格(心理内涵),主要受到传统和当代的信仰文化以及国家教育的影响。心理内涵有优点也有缺点。这部分主要是谈中国人传统心理模式的糟粕,即需要自我批评和悔改的部分。
中国人心理内涵的主要优点是,勤劳、忍耐和求知欲强。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是以勤劳工作、吃苦耐劳、擅于学习而著称。在成为基督徒后,要继续发扬这种心理内涵优点。同世上许多其它民族一样,中国人也有许多心理内涵的缺点甚至恶习,但根源性的主要有两个:胆怯和虚谎。这是中国人心理内涵的两大病症。
胆怯和虚谎是人类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能滋生许多罪恶。《圣经·启示录》21:7-8指出这两项罪(与其它一些罪并列)的严重性,说:“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唯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胆怯的问题
胆怯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心理人格,主要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处事逻辑所导致的,或者是由于心理的不作为(包括懒惰和被动)。其中,缺乏真理意识和严谨逻辑意识的儒教中庸文化,让这种人类共有的罪性心理人格成为中国文化中突出的问题。在面对邪恶、挑战和责任的时候,胆怯导致沉默、回避和懦弱,失去正义感;这是一种生存的捷径,是保证利益损失最小化的技巧。胆怯是心理城墙的漏洞,又如城内敌人的奸细,让许多的罪性涌了进来。胆怯还导致中国人缺乏爱心、自私、不愿遵守规则等丑陋的民族人格问题。
胆怯是一种奇怪的消极力量,能够将内心的勇气和信心腐蚀,让心理人格降到相当低的层次,如同弱小的动物,甚至失去人的尊严。在《圣经·旧约》中,记载了大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亚在得胜之后所经历的胆怯。以利亚在上帝的大能神迹的帮助下完成上帝的使命之后,因为害怕国王亚哈的追杀,就逃到旷野中,变得胆怯,心理的力量一落千丈,甚至向上帝求死。可见,以利亚胆怯的原因并不是惧怕死亡。那么这种胆怯的来源是什么呢?和普通人一样,这种胆怯的来源是因为不愿意付出代价;即使他想要以死来逃脱的念头,也是来自胆怯。胆怯是心理人格的一种疾病,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和时间里染上,但是,长期的胆怯就会形成固定的心理人格,是非常有害的。例如,自杀的人,其心理根源是胆怯,极大的胆怯。胆怯还有很强的传染性,能够让周围的人一同胆怯。
胆怯还产生自卑的心理人格。和谦卑不同,自卑是自我贬低、自我剥夺尊严的一种心理力量。需要注意的是,胆怯与恐惧或害怕都是不同的。恐惧和害怕是人的正常心理,是因为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和生命的脆弱性。恐惧和害怕常常是因为直接面对的危险和威胁造成的,是人性的正常反应,甚至表现为生理反应。例如,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夜里祷告时所经历的,就是出自一种恐惧和害怕,但绝不是胆怯。胆怯本身是一种心理人格罪,即《圣经》中所说的情欲的罪,对美好的人性和人格造成严重的腐蚀。
胆怯还会导致人们对真理原则的放弃,并扭曲人的品性。19世纪末来中国的美国宣教士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溥1845—1932),他在《中国人的性情》一书中深刻准确地指出:“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一判断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人,以及世界的华人。
面对邪恶的言行不敢表示反对和抗争,不敢表达不同的意见,甚至表示迎合,如果这是一贯的做法,就是胆怯的表现。此外,胆怯还是其它罪性的心理温床,最直接导致的是撒谎和虚伪。有时候,中国文化会把野蛮误以为勇敢和真诚。
撒谎的问题
伊甸园里的第一次犯罪,始于撒旦的谎言。因此可以说,一切罪恶始于撒谎。当上帝责问亚当夏娃的时候,他们推脱责任的做法是一种虚伪。在中国文化中,对虚伪的认识较为深刻,但是对谎言的认识相当模糊,因此导致谎言的问题非常普及和严重。《箴言》6:19说:“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
事实上,在所有的非基督教群体文化中,谎言都是无法治愈的心理顽疾和挥之不去的悲哀。根据《圣经》的原则,没有任何谎言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什么善意的谎言或白色的谎言之说;所有的撒谎都是罪,尽管程度有所不同。撒谎也是缺乏能力的表现。上帝讨厌谎言。因此,作为基督徒,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就说真话。若再翻来覆去多说,就是出于掩盖、辩解、诡诈、无聊或心理病态。
撒谎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利益的驱使和心理的恶习。利益的驱使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面对威胁情况下的恐惧、害怕、胆怯、自我保护、讨好、表现欲,等临时性的或系统性的撒谎。撒谎还能成为心理的恶习,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心理需要,而不仅仅是利益的驱使。具有习惯性撒谎心理的人,心灵的腐败十分严重,仿佛吸毒的人大脑受到的损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将谎言分为恶意和善意的两种,认为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错误的。因此,谎言即使在彼此信任的人当中,甚至在家庭里,也是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悲哀,并导致从家庭到社会,人们常常不知道真理和真相。谎言如同一张黑色的网罗,笼罩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使社会的诚信无法建立。从《三国演义》到今天的《厚黑学》,无不是以谎言为成功的秘诀,所谓“建功立德”的“高明”手段。共产主义无神论统治之后,谎言文化得到强化,政党、政府、公司、单位、个人,都不断撒谎,并不断聆听和传播谎言。谎言导致中国社会的信任成本极大,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许多基督徒都有这样的体会,信主之后如果从戒绝谎言开始做起,生命的更新就会非常明显,立竿见影。这其中的原理不难理解:这个世界许多的问题来自人们不认识真理甚至抵挡真理,主要原因是人们编造、相信并转播许多谎言。撒旦就是用谎言让夏娃和亚当不再相信上帝的真理,并违背上帝的律法,结果招来的是诅咒。谎言昌盛的国家,一定是邪恶势力繁荣、文明落后的国家,因此有诅咒伴随。
小结
撒谎和胆怯如同罪恶的酵,能够在心理迅速蔓延膨胀,并能轻易传染别人的心理。又如同一棵罪恶的大树,结出许多病态的果实,包括:怀疑、出尔反尔、不信、失信、不安、压抑、忧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撒谎和胆怯又直接导致虚伪,而虚伪是不真实的,也是一种欺骗的方式。
今天中国的社会里,罪恶如洪水泛滥,关键的两个问题仍然在于虚谎和胆怯。在利益至上的驱使下,人们将谎言作为工具,敢做所有虚假的事情,从婴儿的毒奶粉到有毒的蔬菜食品。在社会罪恶的面前,大多数人们由于习惯性的胆怯和懦弱,就保持沉默,甚至指鹿为马,以谋取私利。这样,罪恶没有对手,越发泛滥和凶猛。如果中国人民大部分都是正义的,中国的社会邪恶就不可能如此泛滥。因此,人民是有罪的,需要悔改,不仅是政府。
当克服了谎言这一心理人格罪性,胆怯的问题也容易解决。因为你越拒绝谎言,就越对真理敏感,就越喜欢真理,就越能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真理,从而越能吸收真理,排除虚假,增加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健勇敢自信的心理和正直的品性,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生命的健美成长。
2、基督徒心理人格的主要特点:信实与爱
基督徒的心理人格(心理内涵)包括多个方面,但核心是信实和爱,并因此衍生勇敢、正直、自我约束、喜欢真理、热爱公义,等。信实不仅包括心理的诚实,还包括言语和行为的诚实。《加拉太书》5:22中,提到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都属于基督徒心理内涵的成份,“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提摩太后书》1:7清楚说明了上帝能够赐给我们美好的心理内涵:“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信实是上帝的特征,在《旧约》中通过契约和律法表现出来;在《新约》中通过爱和关系进一步深化。《诗篇》36:5说:“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你的信实达到穹苍。”《申命记》7:9-10说:“所以,你要知道耶和华—你的上帝,他是上帝,是信实的上帝;向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 向恨他的人当面报应他们,将他们灭绝。凡恨他的人必报应他们,决不迟延。”这里,信实表现为长期稳定不变的坚定原则,不论是面对正义还是邪恶。面对正义时保持原则比较容易,而面对邪恶时保持原则是需要足够勇气的。
磐石般的信实
信实包括相信、信任、诚实、实在,等等,这样的一些含义。信实可以让别人放心和有依靠,让别人的盼望不至于蒙羞。《帖撒罗尼迦前书》5:24在论到耶稣基督的信实和基督徒的盼望时,是这样说的:“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约翰一书》1:9又说:“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耶稣在谴责当时的宗教领袖们的虚伪时,特别提到信实的问题,他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马太福音23:23)
信实是人类群体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要素,丧失信实的人类社会是无法正常运作的、或者运行极其低效和高成本。信实需要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来强制性维护,包括法律、伦理道德、名誉和荣辱观,等。信实也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自然维护,包括友谊、爱情、亲情、信仰、利益,等。信实还意味着,说话做事要追求准确、精确、一丝不苟。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际交流导致轻松、透彻、彼此信任、高效率、稳定性强,等许多甜美的果实。
中国的基督徒要在家庭和教会的圈子里,大力实践信实的心理人格,让信实成为一种心理和精神需要,如鹿渴慕溪水。当我们在基督徒的圈子里建立起信实的文化,基督教信仰的家庭文明和社会文明就开始在这个小范围内产生和成熟,虽然还不至于影响和更新整个社会文明结构,但足以成为照亮社会的灯塔。信实文化的普及,能够减少不信任、谎言、分裂、低效率,并且滋生勇敢,有效抵制邪恶,从而大大降低生活成本和社会成本。
爱是永不止息
在信实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培养爱的心理内涵——爱心。信实与爱是常常相关联的。《以弗所书》4:15说:“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这说明爱与诚实是我们生命长进和与基督联合的关键因素。《希伯来书》10:23-24说:“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上帝是信实的;爱是这个世界最奇妙最伟大的正能量。
首先,我们来看上帝对爱的定义是什么:“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哥林多前书13:4-8)
爱(心)的内涵丰富,包括只喜欢真理,不喜欢不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爱是一种原则,以真理为定位,排斥无情、不义和邪恶。爱不是那种圣诞老人见人就给礼物的方式,也不是以爱为借口,向不义和邪恶妥协,推卸责任,颠倒黑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爱心是同时具有赐福和捍卫两个方面的内涵。也就是说,爱心里包含对抗不义和邪恶的内涵,即捍卫真理和公义。因此,爱里没有中庸。
基于喜欢真理和讨厌不义的爱心,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有效清除中国人传统心理内涵中的残忍,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的冷漠和无动于衷。内斗和自相残杀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种欺压自己人而敬畏外人的心理恶习,主要是源自于心理的苦毒和胆怯。这种心理阴影只有真理和爱的阳光才能够驱散。过去半个多世纪共产主义唯物论的影响,让中国人彻底失去了爱的能力,沦为高级动物;没有爱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
中国的基督徒首先要获得爱的能力。爱不是一种逻辑,也不是一种技巧,因此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掌握的。而且,爱的行为是爱的表现,并非爱本身;而美好的行为也不一定是来自爱。爱是来自心灵中的一种能量,其根源是在上帝那里。《圣经·约翰一书》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4:7-8)。”并且,“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4:19)。”这样看来,在我们被上帝所爱之前,是没有能力去爱的。所有的人,不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是先被上帝所爱,才获得了爱的能力和能量。当成为基督徒后,爱的能量会从上帝那里,通过圣灵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心灵;而非基督徒无法获得这种直接稳定的爱的支取方式。然后,我们的心灵就开始被上帝那里来的大爱所滋润和医治。当我们心中的爱满溢了之后,心灵就强健美好起来,那些邪恶和污秽就被清洗,创伤获得康复,扭曲被复原,并且有多余的力量去爱别人。此外,作为基督徒需注意,强者要怜恤弱者的心理,用自己的心理优势去帮助,而不是凌驾。
中国的基督徒其次要在爱里面完全。“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他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4:17-18)”我们要实践去爱,付出爱,才能够从上帝那里获得更多的爱,并逐渐趋向完全,并且,心理的恐惧也会消失。这是爱的能量守恒定律。我们要成为爱流淌的管道,连接上帝、自己和周围的人,结果最受益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在家人身上实践爱,然后是在主内的弟兄姐妹身上,接着应该是邻舍、同事、甚至陌生人,最后,是我们的敌人。最后这一步可能一生都无法做到,但应当知道那是上帝为我们设立的标竿。
小结
总结可知,信实是基督徒通过理性头脑就能够直接培训和实践的心理内涵,而爱是基督徒心理内涵不断需要被填充的、从上帝而来的伟大正能量。用一个比喻:我们的心理内涵如同一棵果树,信实是我们可以直接修剪的结果子的枝子,还有其它许多枝子代表着美好的心理内涵,而爱则是这棵果树的根部直接可以吸收的营养和水分。“……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约一4:16)。
信实和爱是基督徒心理人格(心理内涵)中导致生命快速更新成熟的主要成份,尽管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心理内涵成份,但这两种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当信实和爱的心理内涵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基督徒就会出乎意料地体会上帝赐给的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不论是在个人范围内还是群体范围内。信实和爱大大降低了人与上帝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因此做事情的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再加上主耶稣基督的白白奖赏,就进一步让基督徒的心理内涵受到鼓励,从而日益健美起来。
信实和爱,是战胜虚谎和胆怯的最有力方式。这是中国基督徒迫切需要实践并获得成果的。著名演员吕丽萍和丈夫孙海英就是这样的基督徒,凭着爱心勇敢说诚实话,宣扬真理,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例如,他们曾经公开表示反对同性恋,结果遭到许多言论暴力的攻击;而其他的基督徒和教会却多有保持沉默,在关键的时刻任凭恶人羞辱了主的名。中国教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信实和勇敢的基督徒。《圣经·希伯来书》10:35-36:“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最后,当心理的内涵结出美好丰硕的果实,我们心中的力量便越发刚强起来,并有圣灵的大力运行,就能充足地成就一切,令人惊奇和欢喜快乐。《以弗所书》3:14-20告诉了我们这一深刻的原理秘诀:“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上帝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许多人们,不论是基督徒还是无神论者,都体会过心理的力量对成功和得胜的特殊贡献。美国著名基督徒作家兼政治家布鲁斯·巴顿(Bruce Fairchild Barton 1886-1967)在他的著作《没有人了解的人:认识真正的耶稣》,是这样评价基督徒心理的力量:“只有那些相信内心中有某种东西能够胜过环境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辉煌的成就。”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心理秘诀。
二、心理行为的更新
心理行为,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心理活动对头脑以至于行为的影响,或冲突或和谐。前面的经文说明了“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即我们的心理不仅有人格内涵,而且并非静止不动。心理对头脑和生活的影响程度之深,远远超过我们通常的认识。
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的概念,认为人们生活行为的核心动机是追求权力等力量。这一概念的中文翻译有争议,且存在多个版本。由于语言内涵的不同,直接翻译是困难的,因此我主张采用意译:“追求实力的心理。”这一哲学概念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认为,人们追求实力并不是最终的意图,而是为了拥有实力才能实现的潜在意图:获得心理的自由 (The will to freedom)。 例如,追求钱财、权利、权力等,是为了通过这些手段和工具,获得心理的自由感,包括不健康的、摆脱约束后的自由感——即追求成神的心理。还有,自杀的人已经放弃追求实力,但仍然在追求心理的自由,尽管是用逃避的方式。因此,追求实力是追求心理自由的一种方式。而追求自由的潜在心理是为了摆脱自身的局限性,急于摆脱局限性又导致两种分支性的心理行为方向——追求“自我成神”或追求真神。
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人格(心理内涵)通常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却常常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意识。心理内涵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并非是导致心理行为的全部因素。心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灵释放大量的意志、欲望、情感、情绪和感觉,肉体因生理需要而发出的刺激信号,以及头脑中的意识活动,而导致心理的主观反应活动,并会影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因为不断有需要,心理本身就不是静止的,正如人的头脑和人的整个身体。因此,反省和注意心理行为的更新,相对于心理内涵的更新,是中国基督徒更加迫切的需要。
1、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行为:情绪控制头脑和心理寄生
由于受到传统宗教信仰和传统知识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问题严重,但主要有两个方面:情绪控制头脑、心理寄生。
情绪控制头脑
根据心理科学对情绪的定义总结可知,情绪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内在需要和环境刺激的一种心理知觉反应,是主观的态度,同时与头脑的认知和生理的需要有联系。情绪的存在方式有两种:内在体验和外显表情。(两种方式参看《情绪心理学》,编者: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也被称为心情,与情感是不同的。我认为,情绪主要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而情感则是心理内涵的延伸。情绪的复杂性在于情绪是与人的欲望紧密相联系的,包括心理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以及灵魂(精神)的需要。如果用神学的语言来表述的话,也可以这样定义:情绪是情感堕落后的反应,罪性的情感就是情绪。情绪和情感也常常是重叠和同时发生的,例如,喜怒哀乐,可以是正常的情感,也可以堕落为罪性的情绪。两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并非本文的探讨重点。
情绪控制头脑,是中国文化也是大多数非西方文化中,最麻烦和最难以克服的不良心理行为。中国文化中情绪控制头脑的主要表现是:文学式思维、跟着感觉走、崇尚情绪。
(1)文学式思维: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以诗词为主,多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例如,代表性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由于在中国文化中,文学是作为知识学问的主要代表,从古至今一直被提倡和尊崇,从而逐渐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学化,忽略理性的逻辑思辨。同时,由于文学中大量情感的表达抒发,就导致情绪和情感通过文学式思维,直接控制理性思维。文学式思维导致逻辑不严谨,喜欢走“尽在不言中”的捷径。
文学式思维是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思维模式的主要病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学了100多年的科学,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但是除了应用型的成果外,几乎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前沿成果。只有那些来到西方学术环境中的中国人,文学式思维受到压制和挑战,被迫全方位采用西方式逻辑思维,才会出一些突破性的科学成绩。如今,全世界整体的科学发展蓝图的设计和管理,仍然是西方人凭着令人钦佩的创造性能力优势而主导。
在人文学科中,包括哲学、社会学、神学等,中国学者的一些学术性的论述常常陷入文学式的表达,不论是语句还是整体框架。这样的论文在华人圈子里读,大家都明白意思,但是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读者们是不认可的。由于文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衡量学问水平的主要指标,导致写作水平普遍精湛,这是中国人从事西方人文学科研究的优势。西方人文学科的成果辈出,但是到了当代,由于自由主义逐渐占领学术界,缺乏追求真理的意识,且学者的写作水平普遍低劣,以至于简单的道理说得很复杂;当然,其优势仍然是创造性思维。不过,在全世界的学术已经通过科学的发展而西化的大好形势下,中国文化中本来的文学和艺术,也是需要继承发扬的,从而造福于人们的文化生活并荣耀主名。
(2)跟着感觉走:感觉堪称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第一枷锁,也是精神鸦片。由于受到道教文化的似是而非的哲学影响和佛教中禅宗感觉体验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传统心理行为提倡跟着感觉走,所谓“顺其自然”和“随缘”的感觉随机主义,误人非浅。在这种“感觉控制思维的模式”的基础上,儒教的伦理提供了以血缘关系划分人际尊卑的伦理道德指南,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当代应用人类学所发现的东亚社会中“以羞耻感为中心” 的文化。
也就是说,在生活的宏观态度上,中国人的头脑盲从于心理一种冥冥感觉(禅)的带领——“随缘”。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上,中国人的头脑听信于心理感觉的随机方向(道)——“顺其自然”。在伦理道德原则上,中国人的头脑听从于心理的那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就是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例如,做一件头脑知道的违背伦理道德的错事,如果没有人看见,就不会产生羞耻感,就认为可以做。如果有人看见,就会感到羞耻,就认为不可以做。因此,在道教和佛教的神秘玄学的影响下,中国人的向人负责的儒教伦理的道德观,逐渐演化成以羞耻与否为判断对错标准的形态,属于缺乏原则的人情模式。
(3)崇尚情绪: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弊端。感情和情绪常常在中国文化中混为一谈。中国文化认为感情是衡量人品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基于上述的“情绪控制头脑”和“跟着感觉走”的心理模式。
由于感情上升为伦理道德的衡量指标,中国人在许多场合争先恐后地表达感情。这种故意表达的感情常常演化为情绪。或者,人们故意表达情绪,误以为是表达感情。特别显著的一点是“悲观情绪”的表达。例如,用哭或愤怒,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同情,或者是表达痛苦,同时也认为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这样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人们纷纷用情绪来表达感情,维持一种好人的外在形象。于是,情绪表达演化成为一种“道德性的礼仪”。不过,在新的一代人身上,情绪表达的方式似乎不再是一种礼仪表现,而是倾向于荒诞、恶搞、抑郁、无聊等,甚至演化为全民低级娱乐性的社会情绪宣泄。
这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感情表达,而是需要真实感情的流露,并且用理性头脑将情绪过滤掉。也就是说,美好的情感应该是心灵经过头脑的反应,否则,感情自由地宣泄,就会堕落成情绪。在希腊-罗马文化中,认为情绪是可耻的,理性是高贵的。事实上,越是经过头脑监督和整理的心理感情表达,就越容易形成深沉、美好而大有能力的感情。
情绪化的文化符号,大大压制了人们通过理性思维对感情的表达方式,成为颠覆理性和原则的有力因素。并且,情绪的泛滥加上罪性的心理内涵,还会导致虚伪苦毒的心理行为,甚至令人性的基本感情在倍受压抑的心理中丧失,形成东亚文化中特有的苦毒残忍心理。例如,自相残杀,是中国人无法去除的心理文化传统,主要是源于这种情绪控制头脑的不健康的心理行为方式。上述三种错误的方式,容易导致头脑被感觉和情绪所捆绑,还会令心灵丧失平安和喜乐,并陷入心理罪性的邪恶漩涡。
心理寄生
根据心理科学,可以将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模式分为三种:寄生式、典生式和共存式。其中,寄生式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心理关系,典生式是心理互惠的关系,共存式是彼此平行独立的关系。有人将感情关系也如此划分,属于将心理的具体组成部分进行分类。
我认为,如果按照文化类型不精确划分,西方文化中大致是属于心理共存式关系,非西方文化中大致是寄生式的心理关系,而基督教文化则提倡典生式的心理互惠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发现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简洁(有过于冷漠感),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东亚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亲近而复杂沉重(有过于亲密感),而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则是密切而轻松(兄弟姐妹般的关系)。
心理寄生,是中国文化中一种严重的心理模式疾病,堪称绝症。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心理行为,绝大多数人都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注意,要区别于正常的心理寄托。
如果将跟着情绪和感觉走,视为心理对头脑的控制,那么,心理寄生就是这种控制发展到“感觉至上成为神”之后所形成的最可怕的一种心理模式。在道教和佛教文化中,感觉本身就是偶像。心理人格由于被罪所腐败或遭到伤害,脆弱和(或)紊乱,甚至无法独立,是产生心理寄生行为的根本原因。
我将心理寄生的主要表现方式划分为两种:心理操纵和心理吸附。这两种心理模式并不一定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当然还可以有更多更细致的分类。
(1)心理操纵:这是一种通过引诱、威逼、教育或权威,对别人的心理进行控制,以满足自己的理性意图和(或)心理需要的一种心理行为。实施控制的主体和被实施的客体,都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尤其是客体,可以是出于有意识的自愿或是无意识的自愿,或者是不自愿。
心理操纵是复杂而技巧性的心理行为。心理操纵可以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例如,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会通过心理操纵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属于良性的。这里所探讨的,是中国文化中不健康的、甚至是恶性的心理行为。持续成功的恶性心理操纵,往往需要诡诈的心理内涵、高度的敏感、准确的观察、敏捷的思维,以及邪灵的帮助。
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程度的心理操纵是普遍的,主要表现为心理攻击、心理斗争、心理亲近和心理渗透的方式。心理攻击旨在威慑、绑架、侮辱、贬低、制服和伤害客体的心理,导致客体的尊严、意志和人格的屈服、被压制或被侮辱,严重时甚至心理崩溃。心理斗争主要是一种争夺心理上峰和心理优势的心理行为,并且注重感觉而不是头脑的判断。心理亲近则是造成客体在心理和感觉上的接受和舒服感,往往是不自然的亲密方式和程度。心理渗透则是发现利用客体的心理弱点,从而触及和迎合心理弱点,造成客体的心扉敞开,接纳所施加的心理行为及其影响。前两者属于心理暴力,后两者是心理说服。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非正常的心理亲近是中国文化中普遍的一种心理寄生行为,主要是表现在人们滥用感情促进不正常的亲密程度,以建立亲密的特殊关系。这不仅能够增加心理安全感和心理满足,而且因为中国是关系社会,通过人际关系能够获得许多成功,所以获得亲密的关系是重要的。由于文化的难以抗拒性,即使人们不是为了利益而建立亲密关系,也会无意识地通过说话、行为和办事,包括肢体语言,对客体施加超越正常的亲密程度。这样的结果是不懂得如何把握与不同关系程度的人保持不同的亲近方式和人际距离。有时候,由于对陌生客体滥施感情,浪费心理正能量,以至于到了面对需要正常亲密程度的客体时,例如,家人、朋友、恋爱的异性对象、教会的成员,主体的感情和专一性的正能量都已经被大大消耗了,甚至紊乱了,导致缺乏爱的能力或者不会爱了。因此,这是非常有害的个人心理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
(2)心理吸附:与正常的心理依赖不同,心理吸附是一种病态。心理吸附的作用有两种:一是从客体的心理汲取正能量,客体心理会感到消耗和不安。二是倾倒心理压力和心理垃圾,客体心理会感到压力和污染感,有仿佛是背着一个人的沉重感甚至缺氧感,而主体则会感到暂时的心理轻松。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客体的激烈情绪反应,但客体可能无意识,说不清楚,只是出于心理自我防护的一种本能。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心理能量的不良交换,好比蚊子叮咬过程中毒液与血液交换的过程。
注意,在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教会圈子里、看心理医生,等情况中,人们之间的倾诉和分享,甚至有些情绪化,并不一定属于心理吸附。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交流,是否超越两者关系所决定的亲密程度,是判断是否属于心理吸附的重要依据。如果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寄托、心理依赖和心理求助,主体就会有责任感并有成就感,客体就会受益并心存感激。父母与子女、心理咨询职业和教会里的门徒培训、教牧辅导,都属于积极的心理交流方式,但是,不健康的心理吸附行为也会交叉发生。
有心理吸附特点的人,通常是不理性的、逻辑混乱的,有时容易染上忧郁症。由于追求心理解脱和缓解心理压力,是与人接触的直接意图,就会在交流中开门见山,自动而快速地实施自私的心理吸附。心理吸附的人严重缺乏自信,需要借助于别人的心理人格和心理行为才能获得信心和安全感。心理吸附的主要表现是缺乏主见,经过理性论证认为正确的判断,却反复被感觉和情绪所动摇改变,并不断在心理层面否定或肯定,进行加工。例如,故意给别人说一些理性都知道是错误的判断,但是心理上却无法取舍,明显表现为情绪控制头脑。聆听者(客体)会感到一种故意别扭的逻辑,心理上消耗很大,但是主体的理性却始终拒绝正确的逻辑思辨。通过这种心理交流,而不是头脑交流,依附者(主体)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往往是短暂的,这就是《圣经》中所谴责的那种情欲得到满足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吸附的客体不一定非要是心理,还可能是某种学说、思想、物品、事务、动物。上瘾和不可自拔是其中的两种现象。心理吸附的主体在实施这种心理行为的时候,会频繁获得短暂的满足感;但就长期而言,主体心理却因无法摆脱或无法抗拒实施吸附行为的倾向或诱惑,而感受到被奴役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再是自己、心理完全失去自由和独立,最后甚至导致(心理)人格分裂。
小结
心理操纵和心理吸附都属于心理寄生行为方式。心理寄生实施者(主体)往往缺乏独立的心理存在和心理人格,需要寄生于别人的心理。心理学中的双重或多重人格,就属于心理寄生的一种,只是更加复杂,因为可能是自己的双重人格通过自己的双重心理相互寄生。这里,其中的一种心理必须通过对别人的心理或非人类对象的寄生,以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而另外一种心理则通常是因为邪灵在人的里面而形成的一种病毒般的影子心理,并将这个人本身的心灵损坏,将心理俘虏。例如,斯多哥尔摩综合症、同性恋等,属于心理寄生中心理吸附的最高境界,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创伤或邪灵控制心理所导致的一种心理变态(心灵基因的突变)。
心理寄生的恶习难以去掉,是因为心理寄生通常都是上瘾的,如同吸毒,导致寄生主体在不断被迫获得短暂满足和快乐的漫长过程中,越发频繁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奴隶身份和因此所带来的深度痛苦和疲倦。被寄生的人(客体)可能会感到比死还苦的情绪经历和心理行为,特别是心理自由频繁受到剥夺和压制,就导致情绪反弹和心理苦毒,所以心理被扭曲和被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行为的不自由,其严重性超过身体的不自由。例如,任何一种管理人的模式,要注意帮助被管理者的心理行为获得健康的自由,这样才能发挥出人的潜力,包括心理和头脑甚至身体的潜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人喜欢也擅长(或者是无意识地)通过心理操纵和心理吸附的手段,玩心理游戏。在教会内部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假“先知”们,伤害了许多弟兄姐妹,自己也陷在罪中。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模式,总的来说是文学-感觉-情绪-寄生式的,并且头脑被心理所捆绑。这种传统而腐朽的文化心理,导致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都不健康,从而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危害的。可以认为,有这样一种规律,文化越传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心理就越不健康;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影响形成不健康的教会心理,并容易导致教义不纯正,甚至成为滋生异端邪教的温床。也就是说,一个教会中传统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基督徒越多,该教会的心理也就越不健康。因此,由于在中国目前的教会领袖和传道人多为传统文化背景,就导致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多多,教会的文化和制度成本高昂,严重阻碍了教会的健康和高效的发展。令人鼓舞的是,如今教会在中国的城市化、知识化和年轻化的进程,正在促进着教会文化和教会制度的健康转型。
无论是个人还是教会,要想解决这种传统文化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案:在教会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基督徒们,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思辨模式和基督教信仰的伦理道德,两者缺一不可。
2、 基督徒的心理行为模式:顺服和帮助头脑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的病态,只有两种解决方式:一、培养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二、遵守基督教信仰的伦理道德。但是,其中任何一个方式都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这两种方式必须同时运用,才能真正解决心理行为的问题。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具有充分的条件和优势,重建心理行为的规范模式。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只有在基督教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实践这两种解决方式,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作为社会文化心理行为的问题,只有在中国成为基督教国家之后,才能够真正解决。目前,可以在小范围的基督教社区里解决。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情绪是堕落犯罪的情感,虽无法摆脱,但可以制服。而心理寄生靠着健美的心理内涵所赋予的心理动力和心理智慧,以及圣灵大能的运行,也是可以洁净康复的。对于基督徒来说,在圣灵和真理带来新生之后,随着新的心理内涵和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就需要及时建立基督徒的心理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心理与头脑的良性互动——头脑领导心理,心理支持头脑。打一个比方:心理好比是女人,头脑好比是男人,女人要顺服并帮助男人,但男人要成为称职的领导。
(1)头脑要成为称职的领导
一个能够领导心理行为的称职头脑,需要有真理的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意识。
头脑要建立科学的逻辑思辨模式——这是基督教信仰所强调的热爱真理、探索真理和向真理负责的思维模式。这是在因圣灵入住心灵而导致基督徒心理内涵产生之后,才能有效进行的。现代科学在西方的罗马希腊-基督教文明环境中产生,而没有在其它文明环境中产生,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所导致的“真理至上”的文化心理模式以及探索真理必须要具备的罗马希腊文明的逻辑辩证思维模式——这两种模式所联合形成的社会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最好土壤。这并非是一种巧合,因为今天的世界仍然是西方世界主导科学发展格局,其它的文明紧紧跟随学习。
也就是说,基督教信仰所提倡的“道路-真理-生命”的人生观,在罗马-希腊文明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跃发展,包括人类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共产主义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洗脑强化教育,无意中让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获得了更新,实现了从道教-佛教-儒教影响的跟着感觉走、似是而非、中庸的思维模式,到西方式的逻辑辩证思维模式的跨越。
头脑要学习遵守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如同遵守法律一样坚决。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总的来说包括面对上帝的责任和面对人的责任。当一个人面对上帝的责任理顺了,面对别人的责任也就迎刃而解。《旧约·出埃及记》中颁布的十条诫命,就是基督徒双重责任的宪法。伦理道德的主要作用是为我们的心理内涵提供标准,并约束我们的心理行为,从而实现外在言行的美好。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在理性上和行为上提供了一个标准,但是,如果要求心理内涵和心理行为也能够遵循,则需要生命的彻底更新。这种生命的更新包括两个阶段:圣灵的再创造赋予复活的生命和圣灵在新生命里的内住——这是上帝首先完成的责任;言行要严格遵守基督教道德伦理的标准——这是基督徒个人所需要完成的责任。其中,后者的过程快慢,主要取决于基督徒的心理模式的更新快慢。心理模式按照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进行的更新责任,并不是由基督徒自己孤独地承担,而是在私生活中有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的帮助,在公开的生活中有教会团契群体的支撑。
(2)心理行为要服从和辅助头脑的领导
心理的真正自由是由道德和理性约束才能产生的自由,没有约束的心理是不自由的,放纵罪性的自由是走向心理捆绑甚至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伊甸园里的犯罪,始于追求不愿受约束的心理自由。根据《圣经·创世记》第3章可以看出,在魔鬼撒旦通过半真半假之谎言的心理操纵下,夏娃的心理受到了“悦人眼目”、“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的果子的诱惑。今天的人类仍然如此。因此,头脑对心理行为的领导职责是重要的。头脑主导决策,排除情绪和感觉,同时要对心灵所感知察验的圣灵的带领,保持敏感和尊重。
当基督徒的头脑完成了更新,包括建立了科学的思辨模式和对基督徒伦理道德的顺服意识,就需要对心理行为进行规范和培训。基督徒的心理行为还能帮助头脑进行决断,尤其是在重大的理性不能及的问题上,心理行为可以反应圣灵在心灵深处的带领,并经过心理内涵的放大,为头脑提供决断的神性依据。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希腊罗马文明和犹太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思维方式是逻辑哲学式的,伦理道德主要是法治模式的,因此导致了人类学所称的以“罪疚感为中心的”文化。这种文化让人们做事情判断对错,以心理是否因违背理性原则而产生罪疚感为标准,而不是以“别人是否看到”的面子心理所决定。
《希伯来书》4:12说:“上帝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这里,上帝的道包括属灵真理和伦理道德,而“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就是心理行为。可见,上帝的真理和伦理如同是检验心理行为的放大镜。
心理行为是以伦理道德和真理为尺度。在上帝面前和教会里的身份能够赋予基督徒心理自信,因此心理行为就不需要依附在客体上,而是依附于圣灵和头脑。心理的自立是在服从头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心理行为能够辅助头脑成就伟大的事情。
中国文化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经常搭乘情绪的电梯,上升到头脑并绑架理性,甚至污染理性。基督徒要注意让头脑搭乘理性的电梯,下到心理说服或制服心理行为,并与圣灵配合,通过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标准,洁净心理内涵,规范心理行为。《圣经》教导我们要常常喜乐(腓4:4;帖前5:16)。喜乐是心理行为,而不是理性行为。然而,这是一条命令,所以,这是头脑的理性需要指挥和规范心理行为的典型例子。
(3)心理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心理内涵
心理行为常常是悖逆而强大的,可以拒绝头脑的领导,令理性和逻辑无奈。因此,正确的心理行为还需要动力(能量)才能服从头脑,这种动力(能量)主要是来自心理的内涵。对信仰原则、伦理道德和真理的遵守,离不开强大的心理行为动力,而不只是来自理性的决定。虔诚的信仰、神圣的伦理道德和伟大的真理,能够为我们的心理提供战无不胜的动力。
耶稣基督说明了心理的污秽是真正的污秽,并且能够从口里发出来。耶稣在《马太福音》15:16-20教导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么?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这里列举的,主要是心理内涵及其心理行为的类型,不仅能够影响当事人,还能传染污秽别人的心理。污秽的心理内涵会让心理行为缺乏动力去做理性知道是正确的事情,并无力约束甚至促使错误和罪性的心理行为,并可能产生与心理密切关联的身体行为。
《雅各书》3:2,8又教导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耶稣还在《路加福音》6:45中教导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因此可以知道,舌头是心理内涵的窗户,是心理行为的指标。没有人能制服舌头,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制服自己的心理。
我们的心灵只有通过在耶稣基督里的信仰,有了上帝的圣灵内住,才接通了真理、公义和爱的泉源,我们的心理内涵才能得到改造和不断更新。我们的心理内涵得到更新,才能赋予我们健康强大的心理动力管住自己的舌头。管住了舌头,就标志着管住了自己的心理行为。管住了自己的心理行为,就证明自己的生命是新造的,且是健美的。
美好的心理内涵还能通过心理行为对头脑进行监督和提醒。《约翰一书》 3:20说: “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 因此,要建立自我责备的心理行为习惯,并且以上帝的真理作为最高原则。事实上,任何人内心的良知都是上帝所赐给人类的心理内涵,能够提醒和帮助头脑做出道德抉择。只是,良知的主观性常常占主导地位,而主观性是受到信仰和文化的影响,因此,良知是脆弱的,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不可靠。所以,《圣经》中特别是耶稣基督的伦理道德,能够帮助我们塑造出强健、美好、敏感、符合真理和创造者意图的良知。
《雅各书》1:14-15深刻指出了罪始于人心理的过程原理:“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私欲是中性的心理内涵,却能滋生诱惑,孕育出情欲(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并进一步导致罪性的心理行为(例如,今生的骄傲),最后,甚至是身体行为的罪。亚当夏娃的犯罪,也是这个过程原理。
上帝的真理和圣灵能够洁净我们的心理私欲,我们也要重视保持心理卫生。清洁的心,正直的灵,这样的心理内涵能够赋予心理行为健康而持久的动力,并让头脑清醒和具有创造力。心理内涵的腐败会导致心理行为的软弱无力、消极,甚至叛逆,最终挣脱头脑的束缚,如脱缰的野马,犯罪堕落。健美的基督徒心理内涵能够让心理行为和思维都如鹰自由飞翔,却不会违背原则。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什么样的心理内涵,就配有什么样的头脑。即,心理内涵(人格)决定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决定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配套的头脑。
《圣经·罗马书》8:9-11精辟定义了什么是基督徒,并解释了圣灵与我们的新的心理、心灵、身体的关系:
“如果上帝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三、结束语:更新改造自己——与基督一同复活
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还有,“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
圣灵和真理使我们得自由,属于生命得自由,主要表现在心理获得并感受到健美的自由。换而言之,心理的自由与健美,是一个生命是否得自由的标准。在真理的基础上,公义和爱是基督徒心理模式的核心。爱和公义,既是心理内涵,也是心理行为。圣灵赋予我们永恒的爱和生命,如甘泉滋养我们的心理内涵。我们的心理有多么宽广,头脑和生活就会同样宽广。
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是在心理、灵魂和头脑中同时运行的综合性活动。信仰也可以被视为是始于灵魂的、对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进行系统性更新建设的过程。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是在耶稣基督及其真理中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哥林多后书》4:7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圣灵就是瓦器(基督徒身体)里的宝贝,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有强大的圣灵做支撑,在基督里的信心是我们的心理支点,而教会是我们的心理后盾。圣灵和教会,通过我们的信仰,帮助我们完成心理的更新重建。
基督徒要有意识地反省和打破自己的固有心理模式(习惯),接受圣灵和真理的更新,提升心理境界,以便让新酒装在新皮囊里。基督徒们常说的“老我”,可以理解为是旧的心理模式,是罪恶势力在生命中最后的堡垒。因此,必须要下决心将自己的旧心理模式,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在耶稣基督的真理和圣灵中复活,成为一个彻底新造的人。正如《加拉太书》2:20所说明的:“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据说,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中,有一个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想说明的是,改变自己的心理模式,就能真正地改变自己,更新自己。积极更新拓展自己的心理模式,人生才会相应地发展。基督教信仰和科学思维模式相结合,是对心理模式进行良性改变更新的最佳方式。在此基础上,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健康的教会社区心理模式,并影响社会文化心理模式获得改变和更新,最后逐渐形成健美卫生的社会心理,从而提高了社会文明。人类文明的大树,是从人心中开始发芽。
最重要的是,我们并非盲目和情绪化,而是有理性兼灵性的信心根据,因为《约翰一书》4:4 教导我们说:“小子们哪,你们是属上帝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2013年05月10日
作者单传航的电子邮件:Mark@ccta.me
19931
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美国·波士顿)www.ccaa2009.com
非常感谢Mark 精辟而尖锐的剖析中国人的文化疾病,给当前华人基督徒建立健康和圣洁的教会提供指南。没有个人圣洁的操守,人与人之间在教会中团契只是互惠文化的一个衍生,教会就会阻挡真理的光芒,成为另外一个文化疾病的载体,这是可悲的。关于心理操纵和寄生的问题,有些个案可能已经超越一般教牧辅导的范围,而是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的精神疾病的范畴,是需要专业精神科诊断和治疗的,比如BoarderLine Disorder 在教会中就非常难以处理,往往到了客体自杀或者疯狂到极点的时候才转医,教牧人员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会众。
回复删除